另外,美术鉴赏的审美特性还表现在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上。美术鉴赏的过程中是主体对客体产生的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是课题对主体传达的特有的美感制约;另一方面是主体对客体感知和体验分析的评价结果。在艺术作品中,客体的外形不仅仅是人们所看得见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物质媒介,如大理石,彩陶,青铜中,还体现在它们激发美感的形式中,如色调,样式,结构以及具有造型感的特点,这也是我们要需要培养学生懂得美术鉴赏审美的另一原因,进行审美再创造。要求学生通过自身对作品展开深入的研究,达到有效的升华,从而使学生自我艺术创作过程中得到提高。只有懂得如何分析研究鉴赏美术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思想和审美美学思想,才能帮助自我创造出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 二、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教育作用 1.对智力的开发 在美术鉴赏中对认知内容的教学实践,如透视,素描,色彩,造型等,本身就是从事美术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鉴赏课程对其学生进行的训练,如观察,思考,理解,分析和创造等,也都是对他们自体智力中的观察力,敏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深化和发展。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对人右脑智力的发展需要借助美术鉴赏的教学来完成。美术鉴赏教学是通过对物质本身的基本特性的分析,如形态,质与量,比例,结构,空间等形象的认识,使学生认知事物本身的同时建立立体空间的观念,为日后的艺术培养打下形象思维的基础。对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头脑风暴,联想和想象能力,审美和创造能力构成的美术能力,是一种强化的有力手段。因此,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美术的文化修养。 2.对视觉感受能力的提高 在美术鉴赏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使学生对作品本质有深入的分析外,更直观的是同通过眼睛注意事物本身。任何客观事物都是通过人的视觉进入在美术的审美思想系统中,视觉文化是人类教育和总结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同样要训练学生对视觉图像感知,分析与领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提升智能方法的同时,伴随着事实感受进行,不能将智能和感受分开。 3.对心里健康的保障 要使得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发展,就必须使他们的各种心理方面和潜在能力都趋于和谐稳定的状态,美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通过美术鉴赏实践传授学生美术知识,这个知识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方面的知识,也包含要使学生内心达到良好的审美状态。 自古以来就有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治疗和安抚人们心理疾病的典范。如古希腊和印第安人的图腾,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政治气息,它就被人们看作是祛病除灾保佑平安的护身符;又如,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人们都称赞说这个微笑有一种销魂的魔力,就是这个永恒的微笑,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的震撼。在现实生活中,如若一个人能做到审美鉴赏,必然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塑造自我的创作形式,提升和完善心理结构,使人性趋于和谐状态。 三、结语 美术鉴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认真探究的课程。在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操亦是在培养其文化艺术修养,我们应该遵循人们认识事物有感性向理性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对高校美术鉴赏教育开展和深化,通过不同的鉴赏方式如官能性鉴赏,情感性鉴赏,理智性鉴赏以及综合性鉴赏开展培养目标。通过对美术鉴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美术鉴赏既可以帮助自我创作再演绎再升华,又可以帮助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重塑自我,敞开视野,体味艺术世界的乐趣与魅力。 因此,在艺术文化世界里,加强对培养高校学生美术作品鉴赏水平和体验能力是最有效提升自我的途径,美术鉴赏审美教育也显现出实践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钱初熹.当代发达国家教育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新生,曹洞颇.艺术教育学[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 [4]王立民.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